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53.8802%




當兵真的讓我感覺跟世界很脫節,很多在放假時候看到的東西與人分享,都得到一聲"你lag了,這好久以前就有的了"的回答。



到了放假也完全不知道要做甚麼好,窩在電腦前面,睡覺睡了兩天,又差不多到了搭火車的時間。



有些時候覺得生活變得相當乏味,該需要一點可以提振精神的東西了,很想買些書籍來看,但博客來調貨的速度總是比收假的速度慢。



每幾個小時就會點選退伍倒數計時器來看看,那百分比的小數點是不是又多了一些,當別人都說現在當兵多爽多涼的時候,我卻連笑都很困難。



抱怨也是多餘的,沒有任何聽來可行的方法可以讓這155天被消泯掉。



一而而三地對自己說"",到底是想要說服誰?



下次""換上便服時,就破150天了,只好無可奈何地安慰自己。



面對94日的刑期,唯一期待、可喜的是,有61天的假,即使這段時間,單位詢問交代事情的電話還是不會停止,就算如此,它仍算是假日。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基金的迷思-三千元投資全世界?



從去年底開始研究起投資到現在,雖然功課沒有做很多,但慢慢地有一些關於個人的想法了,而在單位裡面的空閒時間常會拿書起來看,所以前陣子跟一位退伍的學長通電話,他問我若想定期定額買基金,有沒有什麼建議,因為他除了知道每個月花三千就可以做投資之外,什麼都不清楚。



我反問道,那你現在手邊有多少錢?因為在投資之前,最好還是有一小筆儲蓄,才不會在需用錢時,使得投資計畫中斷,雖然說投資基金的門檻極低,但並不代表它就可以貿然投入。



我說,長期來看,一年平均有十個百分比的投資報酬率就算不錯了,就是假設你一個月投資三千,一年三萬六的本金,大概可以賺三千六左右。但對方卻覺得怎麼那麼少。這讓我發現,許多剛踏入投資領域的人,對於報酬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看到09年許多動輒50、60%以上的績效時,一年10%的績效會相當令他們失望。



我認為,會讓投資人對於報酬有過高的期望這點,許多理財書刊、專家要負上很大的責任。看過幾本教人投資基金或股票的書籍,都以一年20%的績效來畫大餅,說五年內就可以讓資產成長一倍,就連名嘴鄭弘儀出的書都寫說17年可以讓投資人累積到一億元的資產,在裡面他也是設定20%的年報酬率,但17年來投資的本金卻要高達一千萬元,以平均一年要拿出五十八萬來投資的標準,讓我懷疑這本書設定的讀者群究竟是不是普羅大眾?而20%的年報酬率又怎麼可能會是常態?巴菲特幾十年來的年平均報酬率是24%,這些專家卻教導讀者要設定20%的年報酬?



而我問道對方有想中意什麼類型的基金嗎?回答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基金的廣告,覺得很有前景,所以想要買拉美或是俄羅斯的基金。而在這邊我則認為由廣告內容來選擇投資標的是最不智的行為,投資最忌諱的就是沒有主見、或是把別人的說法看做是自己的主見。而也沒有任何基金的廣告會告訴客戶他們的經理人陣容不堅強、績效不卓越、未來不具潛力、週轉率過高或是會收取昂貴的經理費。



而說到收費,我認為這是小額投資人在投資基金上,最吃虧的一點。大多人在購買基金的時候都看過該基金的收費標準,認定自己一年只要付出1~2%的總費用就夠了,但卻沒看清楚,許多次的收費往往有"下限"這個可怕的規範存在,或許有人認為那又差不了幾塊錢,但當個人投資越是小額,基金的費用侵蝕資產所造成的傷害卻是越大。



一般的基金(台灣目前並沒有免佣基金,故以有佣基金來作為說明。)有三項費用,分別是每次購買時所支出的手續費(行員辛苦地幫你從戶頭裡作扣除手續的動作相當累人,給點小費不為過)、經理人每年向投資人收取的經理費(經理人非常努力地幫我們做投資,賺點服務費很正常)以及保管銀行每年要酌收的管理費(把這麼多人的錢寄放在銀行,就像用保管箱要付費一樣,付點保管費也是很合乎邏輯)。



這邊說明,手續費是每次買入基金都需要支出的部份,假設當次投入3000元,手續費0.5%,那麼需要負擔的費用就是15元。(有些銀行或券商會有連續扣款幾次就有手續費的優惠,但情形較為複雜,在此就先不列入考慮。)



經理費是一年付出一次,假設一年後基金總額36000,經理費1.5%,那麼費用是540元。



管理費也是一年付一次,假設一年後基金總額36000,管理費0.2%,那麼費用是72元。



若用以上標準舉例來說,今天定期定額3000元買一檔基金一年,手續費0.5%、經理費1.5%、管理費0.2%,總費用加總是2.2%,也就是當一年過去,本金投資36000,我需要付出792元作為費用。換句話說,若一年投資報酬率是10%的話,我必須扣掉2.2%的費用,屆時將得到7.8%的報酬率這樣對嗎?



但,手續費跟管理費大多有其收費的下限,手續費通常以20、30或50元為下限(視不同銀行券商標準而定),假設以30元來說好了,今天每個月扣款3000元,以0.5%手續費算來,只需要繳15元就夠了,但由於下限的關係,手續費就相當於是1%了;而管理費通常以200元為下限,今天本金36000,0.2%的管理費是72元,但若依照200元的下限收費,管理費就等於是0.56%了。



再重新加總起來,該年度的內扣費用將是3.06%,費用也從792增加到了1102,在以上面假設的情況下,該年獲利只有3600的投資人,竟然有三成以上的報酬是在支付費用,而這還是在該年度有10%獲利的情況下呢。若當績效為負值的時候,這時候經理人就不是幫你賺進財富的幫手,反倒成了在後頭捕你一刀的打手了。



要改善收費上劣勢的方法,不外乎就是提高定期定額的金額,使得費用達到收取的下限,若用以上例子來說,讓手續費確實達到0.5%,那麼就要讓每次扣款大於6000元,想使管理費不高於0.2%,那麼在該基金內的總額要達到100000元以上才行。



有一些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每個月很努力地擠出一些錢來投資基金,像我有位學長每個月以9000元投資三筆基金,在每筆都3000元的定期定額下,他所付出的成本相當可觀,若以前述的收費標準,他每年需要付出3306元;但若是能改成以4000及5000的方式投資兩筆,就只需付出2740元;若以9000元投資單筆基金,就只需付出2376元的費用了。



在此並不是要說只投資一筆基金就好,而是在強調基金的收費標準對於小額投資人是有多麼不利,所以我認為開始投資之前,存錢跟做功課是更重要的一環,讓自己多點本錢與想法,而不是只是傻傻地看著書刊、電視以及報紙上的消息而隨之起舞。



在此先打住,本文最想強調的一點是,基金的確沒有太高的投資門檻,然則對小額投資人的入場費仍舊是高了一些。



後來我建議對方若不想花上太多心力研究及操作卻又想投資的話,就直接去台新銀行開戶定期定額買臺灣50,不過那也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