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想(網路人士日文翻譯)
愛知縣西春井郡豊山國小
6年2班 鈴木一朗
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一流的職業棒球選手。因為這樣,我一定要參加國中、高中和全國大會的比賽。為了能活躍於球場,練習是必要的。
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了。雖然從3歲到7歲練習的時間加起來只有半年,但從3年級到現在,365天裡,有360天都拼命的練球。所以,每個禮拜和朋友玩的時間,只有5-6個小時。我想這樣努力的練習,一定可以成為職棒球員。
我打算國中、高中時闖出一番成績,高中畢業後就加入職棒球隊。 我想加入的球隊是中日龍和西武獅。以選秀制度加入球隊,目標契約金1億元以上。我有自信,不管是投球或是打擊。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全國大會。看了所有的投手後,我確信自己是大會的NO.1,而打擊方面,我在縣大會的4場比賽中,打出3支全壘打。整個賽程累計打擊率0.583。連我自已都很滿意這個成績。
然而,我知道棒球不只是光靠一年的成績就可以論輸贏的。所以,我會持續地努力下去。如果我成了一流的球員,能出場比賽的話,我要送招待券給那些曾經照顧我的人,讓他們幫我加油。總之,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職棒選手。
老師評語︰
擁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志氣很高真的很棒呢。只要能以“我的練習不輸給任何人”自豪的話,鈴木君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加油喔。
=========================================
從小到大,師長親戚丟過最頻繁的問題就是:「你以後想做甚麼?」
總是說沒有標準答案,然討喜的選項總就那幾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少受點苦,不外乎為「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之心態作祟。
穩定有保障,是現在看到年輕人求職的通盤現象。
夢想該是遠大的,國中的第一堂國文課難道已經不是國父的「立志做大事」了嗎?
為什麼都只想成為公立學校的教職員、在大企業穩定任職的上班族與閒來無事的包租公而已?
為什麼聽到意料之外的回答都要問:「那個有錢賺嗎?」
要是有孩子說要當職棒選手、漫畫家、導演、作家或是歌手,有多少的父母會鼓勵認同?還是會要求他們實際一點先去補習班再說?
要是每個孩子都如此聽話,那麼現在的王建民、鄭問、李安、九把刀與周杰倫都將不存在。(只提得出這些耳熟能詳的台灣之光又豈非一種哀悲?)
本田宗一郎在二戰過後說要成立一家全球最大的機車王國,在營運穩健之後說要投入GP賽事,有多少人當作笑話在看待?
路,不該是越展越窄的。
試想只有公營機關、科技產業、政客與學子(或許國民教育將延伸到博士為止)的台灣將是如何無趣?
最引以為傲的小吃沒人要做了嗎?金曲金馬金鐘獎沒人在乎了嗎?
不切實際的夢想沒人在乎,但最令人感動的也往往如是乎。君不見近來網壇的台灣之光?
坎坷的成功路不是每一位胼手胝足的英雄願意的,社會太少伸予援手才是造就阿信般的劇情主因。
鼓勵夢想的台灣人又以"實際"毀滅著充滿夢想的年輕人、重視藝文活動的文明人以非法下載來扼殺純真的創作者。
Honda的品牌標誌是一雙展開的翅膀,而有多少幼鳥在羽翼未豐前就已被強迫降落到現實?
往後的我或將比如今更為現實,然在未忘記前總該將這些想法留下來,就好像電影中即將變成殭屍的人總得做些最後的掙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