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果不其然的山窮水盡





這是昨天的午餐。



才想說今天等老媽匯錢來就可以過著大魚大肉大富大貴的生活,沒想到錢一到扣掉定存還有負債,又要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啦!



看來專長要加一項讓自己有效率地過得窮愁潦倒(輕易地)



話說成為無業遊民以來已經快要屆滿一個月了,這個月真是過得優哉游哉啊,雖說工作越多休閒時間相對的會減少,但我沒有收入休閒一個月也很驚人啊!!一個月七八千的生活費扣掉飲食(莫約六千)、騎車的油錢還有保養加上偶爾看個電影吃個飯局就光了...這個月幾乎沒有購買任何東西啊...又不好意思跟家裡伸手要,看來得找工作了,要不就是暑假好好再當兩個月的身強體健藍領階級活勞工。



說到泡麵,維力炸醬麵跟統一肉骨茶麵真的是兩大經典(便宜又耐吃、學生的好伙伴、加速禿頭的必備良藥),但是高中時候打網咖經常吃肉骨茶加蛋的回憶讓它增添了無以倫比的美味啊揪咪>_^



健康小常識:吃鮪魚,水銀容易沉積在體內,四十歲後容易時心臟病,頭髮也容易掉(看來我是20歲之後...)

[鞋] a.testoni - 皮鞋中的勞斯萊斯





從幾個月前的商業雜誌上看到關於手工製鞋品牌a.testoni的介紹,就有點在留意這個品牌,便把雜誌上的文章給打了上來。



另外也有找到板友的心得分享:這邊



官方網站



在台銷售點



------------------------------------



「想知道一個男人穿得好不好?向下看!」60年代美國著名男性雜誌《ESQUIRE》的時尚專欄作家喬治‧弗雷澤曾經這樣說。男人看女人要看外表,而女人看男人則要看他腳上穿的那雙鞋。由此可知,皮鞋是最能顯示男人穿著品味的配件。



你可知道世界上做鞋最出名的國家是義大利?幾百年來,義大利的鞋匠均馳名於世。以製鞋技藝著稱的「鞋中之王」A.TESTONI傳承源自十二世紀代代相傳的手工縫製技藝,工藝之考究至今無人能及,直至今日仍是義大利流行鞋界舉足輕重的龍頭老大。這個老字號是目前少數堅持在義大利全程製造的頂級製鞋品牌,「義大利製造」的代名詞非它莫屬。A.TESTONI將近80年的製鞋經驗與高超的手工技藝,在國際間早已被視為義大利文化與時尚獨特融合的表徵。







由小鞋舖到皮鞋王國



想了解A.TESTONI,你一定要知道它的發源地:波隆納(BOLOGNA),一個自十二世紀起便以頂級皮革工藝聞名全義大利的城鎮,世界上第一個皮革工藝同業公會就是在此誕生,當時被稱為「COMPANIE DELLE ARTI」,1294年就已經擁有2,260名會員了。1600年,光是在波隆納市中心就開設了約150間皮鞋工藝製作坊,因此「義大利鞋都」的稱號不逕而走。波隆納是義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依特拉斯坎人的時代便存在了,她擁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學,文藝氣息濃厚,中古世紀活潑的學術氣氛曾吸引遭翡冷翠放逐的桂冠詩人但丁來此。生於1905年的A.TESTONI的品牌創辦人阿米迪奧‧鐵獅東尼(AMEDEO TESTONI)就在這座文化古都長大,才24歲的他就已經在各大製鞋工坊中學會所有傳統製鞋技藝。年輕的鐵獅東尼以身為鞋匠為榮,他此生最大的夢想就是要製作出最好的男鞋並能夠在全世界最有名望的商店櫥窗中看到自己的傑作。1929年,對製鞋充滿熱誠的鐵獅東尼已準備就緒開展自己的事業,在波隆納設立了第一家自己的小鞋舖,從此開啟了A.TESTONI尊榮輝煌的製鞋歷史。



二次大戰以後,A.TESTONI已經由當初的小鞋舖發展成為相當規模的事業體,這個在20年代創立的皮鞋品牌,自然以家族世代承襲的方式經營日益龐大的皮鞋王國。鐵獅東尼繼續主持公司的製鞋業務,他的大女兒瑪莉莎負責公司的設計部門,女婿恩佐菲尼則主管產品在義大利國內市場的銷售。到了50年代,A.TESTONI已成為被世界各地達官顯貴們青睞的高檔品牌。事實上,A.TESTONI是義大利製鞋業首批成功進軍法國、美國和日本市場的品牌之一。鐵獅東尼年輕時的夢想終於實現了,A.TESTONI於1978年開始逐步設立零售網絡,同時更為最早設立專門店的品牌之一,並進軍國際市場,打響自己的品牌。時至今日,A.TESTONI每年製造超過十二萬雙鞋子,在全球各大城市設立了逾七十家專門店,並擁有約250名分銷商的銷售網絡 。



A‧TESTONI,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皮鞋



最近,美國著名的《富比士》雜誌評選出世界上最昂貴的男鞋,這些名貴皮鞋每雙售價從700美元到上千美元,材料多為鱷魚皮、蛇皮和鴕鳥皮等名貴皮革。A.TESTONI以一款價值1,500美元的NORVEGESE男鞋名列其中。



A.TESTONI的皮鞋到底貴在哪裡?答案就是盛行於13世紀的傳統手工製鞋技術「SACCHETTO BOLOGNESE」,也就是A.TESTONI再1929年推出的第一個鞋款「BLACK LABEL」經典黑牌手工系列。「SACCHETTO BOLOGNESE」中文名為「波隆納手工製鞋技術或手套式製鞋技術」。A.TESTONI可以說是唯一堅持保有傳統BOLOGNA袋型內鞋底縫法的品牌。其承襲了源自西元1200年之傳統製鞋技藝之手工製鞋方式,完全依賴技術純熟的製鞋師傅以手工縫製而成,所以成本十分昂貴,「雙內縫線」是其最著名的工法。採用這種方式製成的鞋子,穿著格外舒適,就好像是把腳放進了袋子內一樣;走路時,皮面擴張而不感到壓迫,休息時,腳在柔軟的鞋袋內得到充分的休息。每雙鞋子在製作上,都需要經過290道以上之生產工序步驟,而且必須由累積數十年經驗的製鞋師傅以手工完成。



A.TESTONI還擁有一所專門的訓練學校,教授傳統的製鞋技術,這是目前製鞋品牌裡少有的系統。在這所訓練學校中,通常一名學徒必須經過3年7種不同專業的訓練才能畢業,之後更需累積10年的實際經驗,才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製鞋師傅。這種獨立的教育系統,確保了技術上的品質。



一雙A.TESTONI男鞋從設計、打樣、選皮革、加工、剪裁、訂製、打磨,中間需經過2至4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完成。每一雙鞋均由經驗豐富的技師直接人工車線縫製,鞋面由三到四塊皮組合而成,皮與皮相連部位均以人工削薄、車縫而成,異常精細。鞋底的製作:先用細線將鞋底的內皮和鞋面進行縫合(效果如手套一樣),再用粗線將鞋底、內皮、鞋面進行二次縫合,最後用一張薄皮蓋住(用特殊膠水結合後,經高溫使其氣化成為一體)縫線跟毛邊,鞋邊刷成黑色,鞋底磨平、拋光。如此精緻打造而成的鞋子特別柔軟舒適,雙腳的感覺有如戴「手套」一樣。A.TESTONI的皮鞋有三個系列,其中「BLACK LABEL」經典黑牌手工系列是A.TESTONI中最高級、賣價最昂貴的一個系列。每雙「BLACK LABEL」的鞋子皆由手工個別縫製打造,當中牽涉到二百多道人工手續。試想想,一個手藝熟練、擁有20、30年製鞋經驗的義大利鞋匠,花上超過一百個小時製造中一雙鞋子來,怎麼樣也不會便宜到哪邊去。但當你知道連前美國總統雷根和世界十大設計師凡賽斯(GIANNI
VERSACE)的時候,就不會責怪它的天價了。



眾所皆知,世界級的精品品牌都要隱藏自己的製作秘密,但A.TESTONI這家擁有近80年歷史的皮鞋品牌卻讓縫紉皮鞋的針法暴露在外,讓人對其使用的古老義大利技術─「NORVEGESE CONSTRUCTION」挪威式手工縫線製鞋法一目了然。這種製鞋方法來自登山鞋的觀念,把實際的效用轉為裝飾的特色。採用純手工製作的天然繩縫製鞋底,挪威式的製鞋方法,在三個部分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縫線方式:軟墊和鞋面、鞋面和分隔物,以及分隔物和鞋底。NORVEGESE鞋接縫自然,就連鞋繩也是手工製作。這樣的手法採用亞麻線手工縫製需要至少2個工作天,但每雙皮鞋所顯現的優雅卻能帶給人至少20年的風光。



A.TESTONI不僅在造鞋



A.TESTONI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目前已傳承了三代。A.TESTONI家族繼續堅持品牌傳統,致力發揚義大利造鞋業。鐵獅東尼把公司交給他的外孫卡洛菲尼打理。一頭捲髮,一雙目光堅毅的眼睛─這是菲尼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的英語裡夾雜著濃重的義大利口音,鏗鏘有力,而他對於時尚、對於皮鞋有一些獨特看法,讓人對這個老字號的家族企業有了全新的觀感。菲尼說他最愛大自然,喜歡海上活動,像深海捕魚、潛水等。他認為要尊重和保護大自然,不能破壞;造鞋取材更堅持要首選天然物料,「皮革要透氣,讓雙腳自由呼吸」菲尼說。A.TESTONI著重皮革加工,以保持柔韌貼服,令足部自然導汗。加上堅持選用紋路和透氣性相近的同一張皮革,來製作同一件商品亦也是其特色之一。



菲尼35歲時成為A.TESTONI總經理,特別關注保護環境,他當時著手發展最精密的科學研究計畫,在生產具試驗性質和創新品種鞋款方面,特別留意有關環保和醫學的細節。



「我不僅在造鞋。」菲尼說。他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的需要比造出一雙無懈可擊的皮鞋更為重要。每個人的腳型都有差別,歐美人士腳型較為修長,中國人則較寬。所以,A.TESTONI依據不同國家顧客的腳型及尺寸,以及參考不同生活形態及解剖學原理,研製不同的造型、形狀、寬度的鞋。以中國顧客為例,就特別設有3種不同的寬度的尺碼,配合較寬而腳背偏高的腳型。



在A.TESTONI的家族裡,他們不僅希望將精湛的手工製鞋技術世代傳承,而且隨時加入新元素,求新求變的精神貫穿這家老字號鞋店,再加上對工藝技術的堅持,相信A.TESTONI在21世紀仍是歷久彌新的經典!



文章來源:ICB商業雜誌 2008年三月號 BY 張佩琪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展] 反常、台新藝術獎2008入圍展





反常-克利斯瓊‧拉夸

                                                                               

展覽日期:4.26~6.15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7年, 克利斯瓊‧拉夸的訂製服系列屆滿20周年,他邀請了時尚設計師大衛‧杜布瓦及當代編舞家、時尚設計師克里斯汀.赫佐為他的20週年服裝展操刀,重新詮釋克利斯瓊‧拉夸的成衣系列,營造出迥異於大家熟知的克利斯瓊風格的視覺型態。

                                                                               

首展應邀於法國諾埃爾莊園舉行的2007五月國際時尚與攝影藝術節中展出,獲得熱烈迴響。同年八月再度受邀至維也納舞蹈藝術節展出,結合劇場元素、音樂與時尚的精彩跨界合作,引發媒體的高度興趣,相關的報導持續不斷。

                                                                               

有別於一般的服裝展,總是將服裝的完美呈現視為首要目的,並將服裝與人體間的肌膚關係完全抽離。這次的「時尚展」在呈現服裝時,企圖去除服裝的品牌神話與偶像化,讓衣物重新融入生活的節奏與步調,擺脫櫥窗設計中的鏡框式美學法則,透過模特兒生活化的穿著與日常姿態的重現,讓服裝與人體間的關係恢復現實中應有的縐褶感與空間感。

                                                                               

展場設計創造出一個結合想像與凡俗的場域,並營造劇場的氛圍,凸顯了克利斯瓊服裝中的特有的淘氣性格與巴洛克語彙。也因著強調模特兒的寫實,空間反而流洩出某種魔幻超現實的氛圍。

                                                                               

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從各自的角度看到了一個新的克利斯瓊,他們之間的合作,將克利斯瓊創作中流行時尚與務實精神的衝突,表露無遺。他們試圖在服裝的「 呈現」與透過服裝的符號「 再現 」,營造克利斯瓊美學中特有的衝突與落差。



--------------------------------



以上的是轉貼自網路上的介紹,在昨天去看過之後還算頗能認同的。說真的我對服裝一點研究跟深入的認識都沒有,充其量只是有點愛耍帥的活老百姓而已。



但這展覽的確讓我有那種服裝設計不僅僅是伸展台上,而是可以在街頭騎樓巷弄下驚鴻一瞥的視覺衝擊。使用繁複的素材還有生活元素來讓觀眾更有參與感(adidas球鞋、A.P.C牛仔褲、安全帽中的項鍊以及放在杯子中的首飾等等),假人模特兒以各種裝扮跟姿態座落在樓梯間地板上窗前,加上展場中也有很多穿著十分搶眼的正妹參觀者,讓我彷彿有置身於秀場一般,很可惜我不是會穿大衣毛皮還有裙擺高根的女性,否則應該會能有心得吧。



---------------------------------







接下來在同時期展出的是第六屆的台新藝術獎的入圍特展,一共有15個參獎作品。拿印象較深的幾個出來提提。



The Fabled Shoot ,影片,是在模擬一個全身赤裸被槍擊的人,說實在的對於這個片又臭又長又沉悶的影片我感受不到什麼東西,就算影片用多角度同時拍攝也無味極了,規模跟內容真是成反比啊。



系統生活捷徑,幾段影片,是由作者在幾個城市(台北、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做些稀奇古怪的事(拿保齡球在大街上對著鴿子丟、在路邊草地上打高爾夫、把機車當障礙物走跳等等),影片看來很有創意很有趣,我覺得作者想表示的感覺是蠻易懂的,就是單純的在描述(或著加上一點點諷刺)這個城市。



而幾個實驗劇場的影片,內容也不難理解,但幽默的表演跟活靈活現的演出也算值得一看。



但論到舞展還有鄉土情懷的創作這我就不太能理解以及被感動了,畢竟一個是我完全沒下功夫的地方、另一個感覺非常的芭樂老掉牙。



看完這次的展覽,我想到有過一段話這麼說:"人們只能理解自己能力所及的東西。"我想這意思是不管我們看到了什麼膚淺或是深奧的事物,都會以力所能及的眼光去詮釋,而本意是不是真的如此其實也未必能夠知道,想來這也不是所關心的了吧。就同我對於有些作品抱以好評或嗤之以鼻,但別人的眼光仍舊是別人的眼光了。



近代藝術的生活化是件好事,表示其已經不再是貴族皇室孤高傲人的奢侈品了,但假若淪為沒有門檻沒有內涵沒有創意只有聲光效果跟無病呻吟而老是得靠一些硬寫硬坳出來的理念評語來爭取認同豈不是更為可悲?(對,我同時也是在說出版事業,真搞不懂印這麼多廢紙出來幹什麼用?難道這些爛文字會比雨林來得更為珍貴嗎?)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Had a good day





難得連續假期,既然九點半得練球,那麼趁更早七點就出門,跟老闆還有小宓騎了一趟北宜再回來。六點不到就起床於我還真是難得,死光頭室友仍在呼呼大睡(他到底有沒有落枕啊)。











小宓的GTR,雖然我覺得台到翻雲覆雨但美醜還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縮的FZ,一路上不停的噴煙啊...





下午,一個人隨便晃晃,到天空咖啡。









轉到102,往瑞芳還有九份去。









公海到了。後來因為九份實在太多人了,連車都不下了,真不應該假日來的。







下午的太陽下我也有百八啊揪咪!







後來往東邊走台二線,沿著濱海走。









看起來是很漂亮啦。







鏡頭的另一端,世界的真實,請大家愛護地球。















不免俗要拍的可愛海邊小動物(大概有拇指大小)。







終於有可以戲水的沙灘。







是泳裝美女!!(大抵只有六歲上下......)







很機掰的一到福隆就下大雨了,逃到加油站躲雨。







雨停之後馬上就逃回台北了,騎了一天車,疲累是想當然爾,但趣味是無法言喻的,好久沒有騎得這麼盡興了。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整理一下





前些日子,花個下午把寢室好好整頓一下,本來東倒西歪的啤酒牆也修補好了。儼然是個乾淨整潔脫俗不凡英俊有才氣的活大學生啊!



所謂的魚目混珠。







看書的速度永遠跟不上借書跟買書的速度,沒拆封的還有好幾本,圖書館借來的幾本書又快要到期了,但在微積分考試前什麼都不重要啦...







再沒幾個學期就要畢業,有鑑於要充實英文,還拿了很不適合我的英文報紙,果然是看得一頭霧水...







學期也快結束了,希望可以all pass啊...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JohnBull 513BD 在五月天滿五個月





從去年11月左右買的JohnBull 513BD,前幾個月都跟其他褲子輪著穿,直到這兩個月來才幾乎每天穿著,所以色落進度也算是頗慢。前兩天下了第一次水。



全新的正面全圖。







現在正面全圖。







全新的背面全圖。







現在的背面全圖。







正面近拍,色落還很不明顯也偏雜亂。







背面,皮夾的色落已經隱隱約約,相當高興。







補強缝線的磨耗。







已經略有變形跟變色的皮標,很有生命力的感覺。







對照一下全新的樣子,儼然是個斯斯文文的白淨書生~







褲腳鎖鏈車處的龍捲風色落雖然還不夠完整,但我覺得相當漂亮。







膝蓋的一些紋路,養成後應該會頗有魄力吧(期待哪天會有異形從裡面爆出來~)







膝蓋後方相當弱小的水波紋。







因為沒有改褲長,所以褲管內側摩擦也產生了色落。







另外,因為之前打工不小心噴到一點漂白水的關係,大腿上就有一些破洞,常常有人問起是怎麼回事,也會感到有點可惜,但這也是養褲的一種經歷吧~







這是第一條養的褲子,雖然不會穿去運動但也不避嫌的操它,看著色落的過程很是樂趣,不太會下結論總之就先這樣吧...



功成身退的AF1





是前年的二月左右買的吧,兩年又兩個多月,真是辛苦了。



這樣夠破嗎?







再來。







每次都穿來跑步,在練習時候穿來練投練打。







終於在今天是貨真價實的穿破了。儼然是鯊~~魚~~俠!!







到終點了,感謝你一路上。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並沒有比較厲害





昨天跟朋友的約會,又搞錯了時間所以早到了半個小時,便往唱片行信步走去。



很久沒有逛唱片行了,一走進去,我想店員或許也想說已經很久沒人來逛唱片行了,恩,到底是誰該負起這等責任呢?



這學期以來,才開始比較有在聽些排行榜以外的歌曲,說真的是感到相當的耳目一新,現在對於自己的喜好方向還是不甚清楚,所以還是什麼都聽些什麼都看些,現在是很喜歡聽RockMetal跟PostRock。



走到搖滾唱片區,便看到斗大的廣告字體,也就是本文的圖片所述。真的認為這種強迫性的觀念最要不得。如同有個樂評人說"Control是任何一個搖滾迷的必修功課。"也同樣令我作嘔。



不管是在生活的哪一方面都是吧(除了吃喝玩樂賺錢抓愛情動作步兵片以外),對於那些盲目的追隨流行實在無法接受,很奇怪,何以現在紅什麼就要去做什麼?排隊買HELLO KITTY(那是我國中的事情了)、搶著看最新一集的哈利波特(我從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愛好文學的人)、熬夜看王建民(一夜之間連我阿姨都在罵A-Rod怎麼一直熄火)、聽自以為的搖滾樂(不知道哪邊看過有人簽名檔寫著"沒去過聯合公園的演唱會、別說你聽過搖滾樂!"),許多自以為跟上時代,更令我覺得俗不可耐。



就像那天在雜誌上看到介紹Control的文章,在文章尾段寫著: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抱持著很大期待,但小編懷疑,在這之前有多少人聽過他們的歌曲?



一方面我除了排斥盲目的追求流行之外,盲目地排斥盲目的追求流行也相同俗氣。(沒錯也同樣在酸我自己)



憑什麼自以為聽過一些經典老團經典老歌就是有品味格調?在說對於音樂的喜愛不該受市場的擺佈人氣的影響之同時,有沒有想過你現在喇叭裡面放出來的Let it be在當時也是萬人空巷,完全不輸給現在的周杰倫宇多田跟MCR等等?現在你痛斥的流行樂在三五十年前難道不是當時的熱門?要不,你現下還怎麼可以聽得到呢?



我想說的有點近似於有本書上的一段話:



"喝酒吧,快去買點下酒菜來!"

"喝酒配下酒菜,多麼的俗氣!不如我們以詩佐酒。"

"以詩佐酒,加倍的俗氣!我們不管那麼多,就這麼喝酒罷。"



看得懂嗎?就是這個意思。



想起一段頗有趣的對話,那是一天在我爸的車上,忘了收音機裡在訪問哪位藝人,當他侃侃而談說歌手很難混啊有不知凡幾的一片歌手或是連紅都沒紅過的人的時候,年幼無知的我(現在也是沒啥長進)問了老爸:他說很多人不紅,是哪些人啊?



老爸回說:人家都沒紅過,當然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人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