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記帳很重要
就像打麻將也要把輸贏記清楚不然有爭執會很麻煩一樣。
在上一篇文章裡面說到節流的重要,而我認為記帳則可以為節流帶來絕對的幫助,更可以常常檢視自己財富的健康情形。
一樣地,大學時期的我也曾想過要記錄自己的開銷,但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總是想反正只要在花錢的時候考慮清楚就可以了,根本沒有必要做這麼麻煩的事情。
但有時候還真的不知道錢都花到哪邊去了,為什麼總是一天只吃兩餐,但錢還是留不下來?
記帳,可以清楚了解每個月的開銷以及內容,更可以讓預畫將來每個月的收支情形,而讓我們更容易達到短、中、長期的理財目標。
例如我可以知道每個月花上多少錢在飲食上面、多少錢在交通費上面,而與之前月份產生了變化又需不需要做甚麼調整?下個月有甚麼節目需要額外的支出?一旦開始了計劃收支的動作,我相信每一天可以逐漸變得有計畫,不會再有擔心成為月光族的問題出現。
如果是每天都可以用到電腦的人,很建議使用記帳軟體,可以很清楚地記錄收支的內容、花在各項目上的金額及比例,還有月份中各項目的變化,網路上有許多可供下載的免費程式,也有分成單機版跟線上版的,線上版的就是只要能登入網路,不管在哪邊都可以記帳,而單機版就比較適合每天都會碰到同一台電腦的使用者(像我當兵就不太適合使用)。
若沒空使用電腦記帳,則可以用筆記本來記錄,雖然不若電腦方便,但可以隨身攜帶且配合自己喜好的格式去使用。或者是現在很多手機都有簡易的記帳程式可以利用,個人目前用的Nokia手機就有開銷經理這款應用程式,功能雖不強大但還算堪用。
總之又是沒甚麼內容的文章,因為講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差別只在做與不做而已,而這種觀念的建立,我覺得比很多事情都重要。
馬克吐溫說:「開始的訣竅、就是開始。」
而既然開始了,就繼續保持吧。共勉之。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不開源、就節流
常常聽到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正是說明了妥善管理財富的重要性,但像我這種還沒開始工作的人(如學生、軍人或待業中)常常會認為現在沒甚麼收入,當然也不太有理財的需求和必要,"沒有財也沒辦法理財。"聽起來煞有道理,但我覺得未必完全正確。
要成為一個有錢的人,"開源節流"絕對是必須奉行的準則,兩者缺一不可,開源不見得每個人都辦得到,但節流這點是絕對沒有進入門檻的。
以我個人大學時期為例來講,每個月家裡有給八千到一萬元的生活費,加上寒暑假跟平常偶有的打工,即使是在消費比較高的台北應該也是夠花了,但我大學四年下來卻毫無儲蓄,更常有需要跟朋友借錢度日的時候...理由當然不外乎是開銷太大。
而同樣的身分,我卻有同學於在學期間利用家教的收入,不僅可以養活自己,更在畢業後有一筆不小的積蓄,更厲害的是,連每學期的學雜費都是自己賺的,換言之,他自上大學後就沒有再跟家裡拿過錢。
這其中的差異,除了收入的差別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儲蓄與否。
以前的我,總是會想著月初就會有錢可以領了,所以常常會以"這個月還可以花多少錢,買多少東西。"的這種想法來看待可以運用的錢,有時候想購買貴一點的物品,更會在月初最有餘裕的時候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買下,也不管之後有沒有足夠的生活費度日,抱著"時到時擔當、無米煮番薯湯。"的心態,總是寅吃卯糧,更嚴重的時候還會跟朋友借錢來買,等到下個月領到生活費的時候再還。現在我很慶幸沒有辦過信用卡,要不然現在可能就是卡奴了吧。
所以我認為就算是學生,也可以藉由省下生活費的一部分來達到儲蓄的目標,就算一個月只存500元(個人目前認為儲蓄最好至少占收入的一成,譬如一個月生活費有一萬就存個一千,但個人觀點不同,在此就先從比較容易達成的五百開始。),光是大學四年下來也可以有一筆兩萬四千元的小錢了,幾乎快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起薪了。
而一旦養成這種儲蓄的觀念,對未來的生活肯定是有更大的助益,假設之後工作,我們每個月可以存下一成的收入,那麼我十年下來就可以額外存下一年的收入了,而儲蓄的比例越高,累積財富的速度當然也越快(我覺得這句話真的是冗言...)。
除了每個月的定期儲蓄之外,生活上有許多被我們浪費掉而不自覺的小錢,都是可以積沙成塔努力的方向。在此舉幾個例子:
1.在超商ATM提款的手續費,雖然說一次才六塊錢,若領一千元也僅是占0.6%,所以我們往往不會在意,但現在國內大多活期存款的年利更低,只有0.2%左右...會發生這種情況通常都是衝動性購物臨時找不到郵局提款機等等的...所以慎之慎之...
2.銀行跨行轉帳所匯的17元手續費,若是常常網拍購物的人應該很有體會...
3.被封面所吸引所購買的雜誌書籍,也動輒一兩百元。
有些聽起來很繁瑣,可能會有人以懶得這麼做的理由來帶過,但覺得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常常為了貪圖那點方便而花了許多錢(像是懶得去找二手的教科書而以原價在書局購買新品,價差往往有一半或以上。)
而近來頗有體會的也有一件事情,因為女朋友在英國唸書,所以電話費變得是很需要去計較的一筆開銷,那時候從網路上找到可以購買儲值點數的電話卡,只要手機輸入卡號就可以以優惠的價格撥出通話,但因為還要先在網路上購買並匯款、在每次撥出之前還要輸入1.20個數字才可以使用,一開始我也是覺得麻煩而不太想用,但使用之後才覺得省下來的通話費還真的不少(現在打英國手機一分鐘通話只要6元,而且還是以每六秒計費。),況且只要把卡號先儲存在電話簿裡面一次撥出也不是甚麼麻煩的事。
因此,想省錢就不要怕麻煩,是我很有體會的一個想法。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實在太方便了,變成我們不知不覺提供了很多手續費給那些方便我們的機構或工作者。
但強調儲蓄這點絕不是要我們過得過份小氣或是刻苦,因為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支出,沒有人可以強迫你做出不願意的改變,在此引用台大邱顯比教授的文章段落:「如果生命是一條長鏈,你希望每一環都有它的光彩,還是平凡的環扣盡頭結一顆大鑽石?想要累積財富,不外乎多賺錢、少花錢、妥善投資。但是要多賺錢、少花錢往往必須犧牲部份生活品質,甚至家庭關係。你有沒有想過一輩子的錢要甚麼時候花?你喜歡二十五歲的時候花10萬塊錢自助旅行,用兩個月走遍歐洲;還是把這筆錢存起來,到六十五歲時坐頭等艙去歐洲,住五星級飯店?你願意一輩子省吃儉用,老的時候積了很多錢;還是把錢平均花在生命的每一階段?」
很沒有結構的一篇文章,但想表達的是適當(而不過當)儲蓄的重要。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我沒有錢可是我有身體
想完成的願望總是太多,我想每個人大概都有做過發財的美夢,就算不是大富大貴,也希望生活能在有餘裕的情況下按自己的意思去過。
國中時候補習班老師問班上同學未來想當甚麼人?有人說英文老師、有人說醫生也有人說律師,還記得很清楚我答了很爛的富翁兩個字,老師問我如何辦到,我當然說不知道...
總認為理財是成年有工作之後的事,也一直很稱職地當個錢包價值兩千元但是裡面沒有錢之類的月光族,即使大學念的是商學院也不太把投資學放在眼裡(所以當然得重修...)。
大一的時候幾乎是每位新鮮人最有鬥志的時候,每個人都很慎重地選了學分、安排了像是吉他研究社、證券研習社、學生會等等的社團活動。(話說我大二的時候想找機研社來加入但是校內沒有這個社團...)
扯遠了。
只是大學時期身邊的學長或同學都不乏有人接觸投資,雖然有好幾位都賠錢做收的樣子(更有甚者聽說有到六位數...,真是財力雄厚),但他們至少都有了某程度的社會經驗吧...當然也是有人賺了點錢。
當時同寢的學長花幾千元買了支雞蛋水餃股,然後跟我說這樣可以有動機每天看盤或做技術分析等等的,對於所學也很有幫助,聽來不無道理,當時我也受到某程度上的激勵而產生了做功課的打算,還一度把ptt的stock板加到我的最愛...但後來一看到茫茫股海...陽線陰縣上影線下影線就頭疼,不如叫我去看楊宗憲孫淑媚...也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畢了業準備當兵,開始想著要怎麼規劃退伍後的生涯,總不能再以泡麵度日或請鄰兵以財力支援我吧。而在入伍前的一次逛書店,看到了一本書"20多歲決定一生財富",才讓我突然有種不能再渾渾噩噩下去的想法(說覺悟似乎有點太嚴重)。
之後這段時間,也找了一些理財刊物來看,像是商周、智富或是一些基金股票方面的書籍來看,畢竟還算是商學院畢業,內容大致上都還是可以理解,當然一些專有名詞或英文縮寫也是得查一下...
又扯遠了。
在很久以前我有開過個叫做銅臭味男孩的文章分類,那時只草草轉貼了幾篇投資人錯誤觀念的文章就沒下文了,想來又是該做點功課的時候了。
曾經一堂人文通識課的老師很自豪地勉勵自己也勉勵我們說"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到這裡為止、一切合理的事情由我開始。"也真的希望"怠惰的我到此為止、認真的我從今開始。"
這個文章分類不敢說可以寫得多好或是沒有錯誤,但一些體會到的觀念或許可以自己當作筆記也分享給朋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