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不開源、就節流
常常聽到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正是說明了妥善管理財富的重要性,但像我這種還沒開始工作的人(如學生、軍人或待業中)常常會認為現在沒甚麼收入,當然也不太有理財的需求和必要,"沒有財也沒辦法理財。"聽起來煞有道理,但我覺得未必完全正確。
要成為一個有錢的人,"開源節流"絕對是必須奉行的準則,兩者缺一不可,開源不見得每個人都辦得到,但節流這點是絕對沒有進入門檻的。
以我個人大學時期為例來講,每個月家裡有給八千到一萬元的生活費,加上寒暑假跟平常偶有的打工,即使是在消費比較高的台北應該也是夠花了,但我大學四年下來卻毫無儲蓄,更常有需要跟朋友借錢度日的時候...理由當然不外乎是開銷太大。
而同樣的身分,我卻有同學於在學期間利用家教的收入,不僅可以養活自己,更在畢業後有一筆不小的積蓄,更厲害的是,連每學期的學雜費都是自己賺的,換言之,他自上大學後就沒有再跟家裡拿過錢。
這其中的差異,除了收入的差別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儲蓄與否。
以前的我,總是會想著月初就會有錢可以領了,所以常常會以"這個月還可以花多少錢,買多少東西。"的這種想法來看待可以運用的錢,有時候想購買貴一點的物品,更會在月初最有餘裕的時候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買下,也不管之後有沒有足夠的生活費度日,抱著"時到時擔當、無米煮番薯湯。"的心態,總是寅吃卯糧,更嚴重的時候還會跟朋友借錢來買,等到下個月領到生活費的時候再還。現在我很慶幸沒有辦過信用卡,要不然現在可能就是卡奴了吧。
所以我認為就算是學生,也可以藉由省下生活費的一部分來達到儲蓄的目標,就算一個月只存500元(個人目前認為儲蓄最好至少占收入的一成,譬如一個月生活費有一萬就存個一千,但個人觀點不同,在此就先從比較容易達成的五百開始。),光是大學四年下來也可以有一筆兩萬四千元的小錢了,幾乎快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起薪了。
而一旦養成這種儲蓄的觀念,對未來的生活肯定是有更大的助益,假設之後工作,我們每個月可以存下一成的收入,那麼我十年下來就可以額外存下一年的收入了,而儲蓄的比例越高,累積財富的速度當然也越快(我覺得這句話真的是冗言...)。
除了每個月的定期儲蓄之外,生活上有許多被我們浪費掉而不自覺的小錢,都是可以積沙成塔努力的方向。在此舉幾個例子:
1.在超商ATM提款的手續費,雖然說一次才六塊錢,若領一千元也僅是占0.6%,所以我們往往不會在意,但現在國內大多活期存款的年利更低,只有0.2%左右...會發生這種情況通常都是衝動性購物臨時找不到郵局提款機等等的...所以慎之慎之...
2.銀行跨行轉帳所匯的17元手續費,若是常常網拍購物的人應該很有體會...
3.被封面所吸引所購買的雜誌書籍,也動輒一兩百元。
有些聽起來很繁瑣,可能會有人以懶得這麼做的理由來帶過,但覺得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常常為了貪圖那點方便而花了許多錢(像是懶得去找二手的教科書而以原價在書局購買新品,價差往往有一半或以上。)
而近來頗有體會的也有一件事情,因為女朋友在英國唸書,所以電話費變得是很需要去計較的一筆開銷,那時候從網路上找到可以購買儲值點數的電話卡,只要手機輸入卡號就可以以優惠的價格撥出通話,但因為還要先在網路上購買並匯款、在每次撥出之前還要輸入1.20個數字才可以使用,一開始我也是覺得麻煩而不太想用,但使用之後才覺得省下來的通話費還真的不少(現在打英國手機一分鐘通話只要6元,而且還是以每六秒計費。),況且只要把卡號先儲存在電話簿裡面一次撥出也不是甚麼麻煩的事。
因此,想省錢就不要怕麻煩,是我很有體會的一個想法。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實在太方便了,變成我們不知不覺提供了很多手續費給那些方便我們的機構或工作者。
但強調儲蓄這點絕不是要我們過得過份小氣或是刻苦,因為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支出,沒有人可以強迫你做出不願意的改變,在此引用台大邱顯比教授的文章段落:「如果生命是一條長鏈,你希望每一環都有它的光彩,還是平凡的環扣盡頭結一顆大鑽石?想要累積財富,不外乎多賺錢、少花錢、妥善投資。但是要多賺錢、少花錢往往必須犧牲部份生活品質,甚至家庭關係。你有沒有想過一輩子的錢要甚麼時候花?你喜歡二十五歲的時候花10萬塊錢自助旅行,用兩個月走遍歐洲;還是把這筆錢存起來,到六十五歲時坐頭等艙去歐洲,住五星級飯店?你願意一輩子省吃儉用,老的時候積了很多錢;還是把錢平均花在生命的每一階段?」
很沒有結構的一篇文章,但想表達的是適當(而不過當)儲蓄的重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你去英國為什麼要買那個戒指...
回覆刪除看吧 又被一針見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