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1_about.asp?ID=53
我喜歡看的展覽,通常都是不需要什麼美術基礎就可以去理解體會的,要我對著一些古老的瓷器五金或是書卷念念有詞說真是棒透了這點還真做不來,或許以後會好點。
最近想看的是當代展出的果凍時代,感覺上是很新穎特別的主題,如同於台灣說的草莓族,大陸的果凍族應該可以跟我一拍即合XD
從今天開始展到4/13,應該會找個週末去看看說。
看過兩三篇報導,這篇寫得比較完整清楚。
--------------------
中國時報 2008.02.22
果凍時代QQ創作抗拒被塑型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一九八五年,第一條果凍生產線正式引入中國,伴隨著一九八○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一起成長。如今,他們已是廿來歲的成人階段,並且形成了與上個世代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與文化態度。中國策展人張晴稱呼他們是透明、輕盈的「果凍一代」!
張晴所策展的「果凍時代」,呈現的就是四十一位生於一九七○年代末至一九八五年之間,中國大陸年輕藝術家的六十件作品。這也是台灣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中國年輕世代的藝術展出。而四十四歲的張晴,是現任上海美術館副館長,更是是兩屆上海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是深具分量的一位藝評與策展人。
透明輕盈 光鮮亮麗 關注自己
說到果凍,最大的特色便是那QQ、滑溜的質感與光鮮亮麗的色彩。張晴表示,大陸一九七○年代之前的藝術家,喜歡討論國家、政治、民族與文化的課題,「果凍一代」的年輕藝術家擁有豐富的想像力,不過他們多半關注的是自己切身的世界、喜歡抒發內心的感受。像是電玩、動漫、幻想、日常瑣事、城市生活或童年記憶等,都是他們喜歡的題材。
一九八三年,中國開始實施一胎化,「果凍一代」多數是一胎化下誕生的孩子。張晴表示他們有「不想長大」的普遍心理。「家裡只一個孩子,父母呵護無微不至,不像我們那時候只要能吃飽就好。」
一九六○年世代的張晴說,中國幾個大城市,在近廿年轉型成消費型社會,人們生存的環境較過去昌明、富裕又複雜。「這一代年輕人擁有完整的學校經驗,在學校封閉性的空間中,造成與社會接觸的延遲,青春期相對延長。」
不願長大 卻不像豆腐易碎
因此,張晴觀察到,「果凍一代」的年輕人即便已成年,也不願面對成年的壓力,「仍然延續獨生子女童年階段的心理狀態。」「像是果凍的外表鮮麗,但卻沒有固定的形態。果凍的輪廓取決於容器,就像是這一代人抗拒被塑型,反抗成為前人定義的形象,又不可避免受到時代和文化環境的塑造。」不過張晴也說:「果凍的外在雖然很脆弱,但其實還是有軟結構支撐,不像豆腐易破。」
在策畫「果凍時代」之前,曾有朋友警告張晴,現在年輕人很難相處,「沒有倫理觀念、自我的不得了」。也有人嘲諷年輕人和果凍一樣「好看卻沒營養」。不過,張晴的感受是:「表面化的創作成了另一種深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