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每一畝田





A永遠不能夠代替B,不論這兩格填入甚麼辭彙都成立。

女朋友不是失戀對象的替代品、新車也無法取代十幾年的破車的革命情感、不論城市多麼繁華家鄉多麼冷清,我們總用主觀的情感去看待事物。

是以沒有絕對的衣不如新人不如舊這件事。

在高雄生活了18年、台北4年,而在台東也待了半年有餘。新朋友老兄弟遠親近鄰遍滿北中南東五湖四海總是獨一無二。

每一本書每一雙球鞋每一個疤痕每一家館子甚或是每一罐空酒瓶,都是一個故事。

哪家路邊攤從高中吃到現在(價錢始終沒有漲過)、哪些日子喝得酩酊大醉(幾個高興的或幾個難過的)。

這些再也不會改變的回憶令人感到安心。

回到文首,人情亦然、事理亦然,每個人每件事總是無法被取代。

---------------------------------------

習慣了學區、社區及郊區的聲音,變動太快的商業區則令人惶惶不安。

在家鄉可以告訴你那間麵攤從小時候就開到現在、闊別十多年的國小操場依舊是操場、那顆老榕樹可以用甚麼方式去攀爬、從哪邊可以偷溜進假日的教室及羽球場。

於遠方總有著外來客的不自在、為什麼那位店員已經不在了?怎麼轉眼又多了幾幢陌生的建築?舉目望去盡是不熟稔的場景,按圖索驥的路名街景也漸漸依稀。

勇於嘗試也安於現狀,過著不理想的生活讓我們知道甚麼才是理想,慈濟管它叫見苦知福。

更讓人了解,在某些方面某些關係或某些人眼裡,我(們)始終是局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